绝了 发表于 2013-11-9 23:03

田地张颖:夫妇合力多伦多开豆腐坊

豆腐以及豆制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食品,在多伦多各大华人超市都可以买到不同品牌以及不同品种的豆制品,其中不少就出自哈尔滨移民夫妇田地和张颖经营的豆制品厂。
田地和张颖早在1999年就进入到这个行业,田地说:当时也是跟朋友聊天,朋友说我有一个妹夫要回国学做干豆腐,我说多伦多也没有。当时他的妹夫在渥太华,我也去看了看,就这样也回国去学了手艺,回来后就开始做了。
田地最开始只做干豆腐,也就是南方人说的豆皮,他们租了一个不到1000平尺的小车间,就夫妇两个人,几乎全靠手工制作。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3/11/5_0U3502H.jpg 田地说:干豆腐在长江南、长江北都有,叫法不一样,有的叫“千张” ,有的叫“百叶”,还有的叫“豆皮”,我们北方叫“干豆腐”,过去全部靠手工。我磨浆,4点钟就起来,磨浆设备也比较简单。煮浆,我倒一瓢倒上去,她铺一层布,我再倒一瓢,她再铺一层布,是非常辛苦的。那个时候一天的产量刚开始的时候4包,4包黄豆,差不多100斤吧。


10多年前讲国语的移民不多,田地把制作好的干豆腐往超市里送,可是人家不要,他们不认得,他们说这是布还是啥,不懂。
头两年一直都赚不到钱,田地有些动摇 ,想过要放弃,不过妻子张颖却一直坚持。田地说:有一段时间想过要放弃,不如打工,打一份工都比当时做豆腐要好一些。后来想做了就做吧,反正想慢慢就会好,因为那时候讲国语的开始一点点多起来,而且刚刚出来的时候,很多朋友打电话说,多伦多可有干豆腐了,就好像有点奔走相告的感觉。听到这个,我们也很高兴,就觉得能够做一点事情出来,不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些产品先拿去让超市让他们试,卖完了。再做一些宣传,这样慢慢把市场打开,直到2001年,生意开始慢慢有了起色。夫妇俩开始雇用员工,而且扩大加工厂规模,也开始上新的品种。反正上了一个品种就能好一些,产品深加工,产品多样化,只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现在有大豆蛋白,还有一些豆制品的深加工,像五香素鹅。大豆蛋白包括很多品种,都是素的,素的叉烧肉、五香牛肉。我们只用本地的豆子,当年的豆子,不是陈豆,另外我们要求没有基因改造的黄豆,他就给我们供应的全部是无基因改造的。
两年前,加工厂再次扩大规模,搬迁到了现在这个面积更大的场地。
田地说,都是机械化,先是磨浆,磨完了浆去煮浆,然后把浆打上去到储浆罐,流下来以后点脑,点脑完了以后去割片,割片以后去压榨,压榨后揭布,整个流程是这样的。保质期能达到一个月就可以,一部分是高温杀菌,还有一部分是氮气。往里打氮气这样时间能延长一些。10几年来黄豆价格不断上涨,但是豆制品销售价格几乎维持不变,利润空间愈来愈薄。但是 田地的加工厂生意却一直保持上升势头。田地说:我刚做的时候豆子是300块钱一吨,现在已经涨到700多块钱了,最开始一天做100斤的黄豆,现在一天1吨多豆子,基本上华人超市都有。还有美国、渥太华、满地可、纽约、底特律,都有我的货。逐渐的移民也多了,而且豆制品本身就是健康食品,大家意识到这点,在这方面的消费也要高一些。


甘苦共担十数年的创业经历让田地张颖收获了情比金坚的夫妻情。提起丈夫 ,张颖赞不绝口,他是一个很能干的人,脚踏实地;他做事情没有投机取巧,而且接受事情比较快,比较动脑筋,什么事情都是一看就差不多,像修机器,大部分都能够自己修好。
一直专注于做干豆腐系列的田地去年开始上水豆腐生产线。在打稳根基之后,他开始加入到水豆腐的激烈竞争中。在多伦多市场大部分豆腐厂都在做水豆腐,田地说:我从去年开始考虑要做这个,因为毕竟都是南方人吃水豆腐,没有我们北方人吃的那种,我们那个口味还不太一样,我们是卤水点豆腐,他们是用石膏点的,有一点区分,我要做的就是卤水点的。设备已经进了,可能得过几个月才能上。
生意做大了, 经济收益早就超过预期设想,可是夫妻俩依然每天忙个不停。首先要保障产品的质量,要让客人吃得放心,另外客人喜欢什么东西,客人想吃到什么东西,我们往那个方面发展。张颖说,累肯定是累,尤其是女人,又到了这个年纪,但是也习惯了,不干还难受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田地张颖:夫妇合力多伦多开豆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