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网的博客群中有一个名为“我行我素”的博客,博客主人的自我介绍很有特点:“ 一个人的丈夫,两个人的父亲,三个人的弟兄,许多人的朋友,自己的敌人。” 这个把自己当作敌人的博客主人就是许晓鸣。许晓鸣是众多移民中的普通一员,这个酷爱文学却在移民后不得不改行以电脑为业的人做着一件他乐此不疲的大事,那就是帮助更多的华人孩子走进名牌大学。
3 r L1 [. B. v2 L4 ~& b1 i$ n6 {8 v2 S @1 B$ T
教育改变人生 # n9 q$ y' b! r
, `5 |, Q; P, D& y0 j* g许晓鸣1957年生于四川省兴文县,他的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在中国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也难逃背运。因为派系斗争的牵连,许晓鸣的父亲被关进牛棚,进而影响到子女上学。许晓鸣14岁初中一毕业便失学。 5 N' h; v8 S+ _
2 ]) A( l. F. r: f14岁的孩子,正是应该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时候,许晓鸣却不得不为养家糊口而干起了泥瓦工,一干就是3年。之后又赶上上山下乡当了4年知青。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许晓鸣终于看到一丝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机会,靠自学补习,在全县1万名考生中取得了第一名,进入四川大学微生物专业。本科毕业后他考入北京环境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院工作了6年,1991年8月,他来到美国,在蒙大拿州立大学攻读化学工程硕士。1995年开始在纽约市环保局做科学家3年半。
, @7 m2 F# ^! W n1 z1 C" n+ ^: \( A" g
回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改变,许晓鸣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可能今天他还在四川的大山里为谋生而奔波。正是因为教育,他从大山里走出来,去成都,到北京,最后转战美国,定居多伦多。如今两个孩子也在接受教育,老大许文辛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老二在多伦多读11年级。许晓鸣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是许多父母的心愿,他也不例外。 3 N8 C0 _5 O$ V' ^
# M7 z( v( z, ?% ]- B5 A从儿子身上发现教育的奥妙
8 H- {1 ?; H6 z) x0 W4 X! x7 F [. u% f0 Z" P7 ~/ n
许晓鸣到美国求学的时候,他的儿子许文辛4岁。因为在美国学习、工作的缘故,许晓鸣不得不常搬家。儿子小学5年中换了6个学校。来加拿大后又搬了几次家,许晓鸣说,生活的漂泊不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这自然是负面的,也是无奈的,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锻炼了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他必须去应对一个又一个变化,作为孩子,他是被动的,只能通过自身的调适来迎合大人的现状;每次无可奈何的搬迁,许晓鸣都鼓励孩子,安慰他,搬家也有好处:你的老朋友不会失去,还会交到新朋友。
9 i% A1 A' t: w7 F6 M" r, U幸福的一家:许晓鸣夫妇和一双儿女 - l; f) R; B4 _
; h, m# w; `) t+ \1 ~
许晓鸣读书自然也是很辛苦的,平日里下班回家后大部分时间也都用在学习上。许晓鸣的太太在国内是学中文的,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做编辑,来美国后为了谋生不得不改行学电脑,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儿子许文辛回忆说,他受父母影响很大,整日看到父母下班后仍挑灯苦读,无形中找到了动力。父母乐于助人、做义工无私奉献的行为给他很深刻的印象。 4 r0 e' N; |* T
T; H2 h% n7 d5 W4 W. w1 E0 q
许文辛的学习几乎就没让父母操什么心,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许文辛是2004年加拿大化学竞赛第一名;安省电脑软件设计竞赛第二名;2003年物理竞赛安省前四名;许文辛6年级从美国转学到加拿大之时,法语完全没学过。后来他对法语产生兴趣,拼命赶超,在9年级获得了安省法语讲演竞赛第二名。高中毕业时,他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同时SAT考了1570分(当时满分是1600分),这为他迈进哈佛奠定了基础。 " o/ ^* x1 B6 x+ V7 z
( @0 ^+ S8 ?( @9 K& u
现在名牌大学申请的人多,光凭好的学习成绩远远不够。试想美国有几万所中学,加拿大也有几千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状元,而这几万个状元都想进哈佛那当然是不可能的。除了成绩,你在其他方面能否突出于别人是进入哈佛的重要因素。 , f8 G7 V5 z' M7 ~5 `. h1 K1 R
1 H! T6 x7 _4 ~许文辛四年高中生活累积了近1000小时的Volunteer。他参与组建学校话剧团,兼任学生会财务部长,参与为校报筹款,课余时间在两所小学辅导小学生读书、下国际象棋。许文辛在纽约读小学时曾获过比赛冠军。 . ]+ |" d9 y7 @# W9 M/ j+ J
& q$ z5 L; j- f7 C4 E& q# `许文辛9年级时通过竞争成为北约克一家英文报纸的专栏作者,先后发表近20篇专栏文章,还收到不少的读者来信,相信这也为他加分不少。 % o% s1 k9 i1 ? \" x) a6 x
9 A2 |5 k/ ?+ a$ f0 O* y& m; p/ U
读高中期间,许文辛利用暑假时间参与美国密西根大学一个教授主持的研究项目,最后在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这个研究项目的论文,他是署名者之一。
4 E. D; J2 C6 W1 U
0 w* L& r* u' R9 T+ h" J" r更难能可贵的是,4岁就随父母来到美国的许文辛居然靠自学掌握了中文。他从没有在中文学校补习过。由于父母的坚持,他在家里必须讲中文,他自己靠阅读中国小说和看中文连续剧了解认识中文。一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录像他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然后再回过头来看《西游记》连环画来辨认汉字。高中时他接触到了金庸小说,一下子就入了迷。一口气把能找到的金庸所有的小说读了一遍,个别喜欢的甚至读了几遍。进哈佛大学后他选修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的课程。 ) F7 j' p2 k' o, {& y: I
; D5 T6 o* E" [/ `5 y! l1 f Z许晓鸣说,和同龄孩子比,许文辛有一定的天赋,但后天的努力和他兴趣爱好的广泛以及健康向上、乐观求进的态度,综合平衡发展助他最走进哈佛。许晓鸣说,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他有进入哈佛的愿望和能力,当父母的就该助一臂之力。但进哈佛绝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就不像哥哥那样争强好胜,而是愿意用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这也没什么不好,他同样尊重女儿的想法。
4 @ n, j" v% ^) V( }- w- |1 N# E. T9 `+ x f
下力气研究教育 . U, B& A7 d& L( u9 n/ D3 x% S* Z) O
* t! j: P, l" d+ X许晓鸣观察、分析许文辛走过的每一段路,积累了许多关于教育和大学申请的心得。很多朋友知道他把儿子送进哈佛,经常会就教育和升学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问的人多了,许晓鸣便和另外几个同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心得的家长一起发起成立了“多伦多教育研究会”。许晓鸣说,当初的想法就是既然华人家长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何不集合大家力量来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呢。与其一个一个的回答重复的问题,不如干脆通过写文章和办讲座的方式来集中回答大家的问题,效率也高得多。
$ n0 i2 c/ w8 Z! }0 |9 ?5 ?8 N
6 \. ^/ A1 r/ ]5年来“多伦多教育研究会”举办和组织过30多场教育讲座。直接指导和帮助过近百名学生的大学申请过程,其中许多人被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等世界级名校录取。另外,还通过网站、E-Mail、电话回答过数以千计的教育方面的咨询。就是现在,许晓鸣差不多每天都要回复五六个电子邮件和网上读者提出的问题,几年来他回复的咨询邮件就不下3000封。虽然辛苦点,用掉了自己许多业余时间,但许晓鸣一直坚持在做,因为他知道,每一个邮件背后,寄托的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5 ~9 k6 ~+ ]6 h0 j8 F4 h' ] r# [) x' K( f8 W- |# s& D4 W
许晓鸣说,以申请哈佛为例,很多人一听说美国的学费动辄每年五六万美元就吓住了,觉得自己无力负担。其实他们不知道,如果家庭条件差,不花钱同样可以上哈佛。为此他专门写了篇文章《没钱上哈佛:对美国私立大学学费认识的盲点》,文中说“上哈佛大学的花费可能比上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或者美国的密西根州立大学还少”。事实上,哈佛大学和其它一些美国名牌大学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克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的经济障碍。哈佛大学声称它的助学金政策能保证来自任何家庭的孩子都上得起哈佛大学。按照哈佛大学的现行政策,如果一个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美元,哈佛大学将提供该生读大学的全额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甚至两个假期回家的路费。以2010年为例,哈佛给一个学生的全额助学金大概是每年54000美元。
+ a7 O5 O v( j- i7 B/ [6 f
7 u) {9 Q) @' \% a, i眼下许晓鸣正在写一本书,书名暂定为《美国名牌大学申请指南》,他计划用写书的方式把他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和研究心得与更多的华人家长分享。许晓鸣说,他会在书中全方位介绍美国高等教育特点,高中规划,申请细节和疑难问题,如经济资助,研究生申请要点等等。 5 E8 ~& v" b! n0 ~- ?5 P
为了让此书更有针对性,许晓鸣还发帖让大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他将尽量在书中回答。许晓鸣说他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回答每一个人的问题,他希望通过写书的方式来达到解答每个疑惑的目的。许晓鸣预计这本书会在明年初出版。 ) [: \5 m) ?# P _' Q8 h/ `
0 R( W! j$ u- i% m3 P* M1 W/ U
许晓鸣还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几年来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华人子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而这些成功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许晓鸣希望用几年的时间采访几十个学生,然后再写一本书,让更多的华人从这些成功者的身上得到启发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