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 积分
- 5970
- 获赠鲜花
- 25 朵
- 个人财富
- 29577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2-2-28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近期在加拿大和中国香港两地接连发生了父母被杀害、儿子被拘捕的案件,震惊华人社会。舆论一方面痛斥涉嫌谋杀父母者灭绝人性、大逆不道;另一方面更认定,检讨家庭伦理及社会教育刻不容缓,以免悲剧再现。
* g8 S i3 x. \6 b
: c' ~, ^3 D2 b' [8 F连续发生怀疑弒亲案件
6 q& k/ F/ i8 w% }' o _' ~" b5 B; @0 K
3月份的多伦多和多伦多,连续发生3宗怀疑弒杀双亲的案件。3月15日,香港一名29岁男子,涉嫌联同友人谋杀父母及肢解尸体,并在脸书开设寻亲专页。这宗被形容为“自编自导自演”的案件,骇人听闻。没想到在接连的第二天,竟然又爆发另一宗类似的兇杀案。一名18岁青年跟友人涉嫌合谋杀害父母,再次轰动香港。 ' l9 ~% h) e& \4 r
/ y* f3 R) K& u# R同月底,多伦多亦发生了一宗相似的案件,一名来自中国的26岁男子涉嫌犯案,警方在其寓所发现他双亲的尸体。
e1 o0 B: c% t3 d2 S' [, g) n4 v0 O$ T: g8 U3 ^; p4 z; ]
( C% P2 H/ g' b( h$ \去年6月,温哥华有一名25岁中国留学生,被控杀害前来探望他的母亲。被捕前,嫌犯还跟父亲召开记者会寻找母亲。另数年前,在亚省南部一个城镇,也有一名12岁女童,串同20来岁的男友,杀害父母及年幼弟弟。
* {5 \* v v0 r! X4 W" h伦常关系响起严重警号 0 z$ F7 n) O: O; ~2 ?6 `
K8 w" m+ L9 x( z: N/ q3 K
+ J$ G6 ]" V: r/ d7 c. c从加国警方提供的2011年罪案统计显示,本国暴力罪案的数目和严重性,跟前一年相若。杀人案虽然在加国较为罕见,但仍被视为量度国家暴力的指标——2011年有接近600宗杀人案,比率较2010年上升7%,绝大部份的受害者及疑兇都是男性。而在警方侦破的案件中,受害人通常跟兇手认识,且有接近一半是朋友或熟人下手,叁分一更是家人所为。省份方面,缅省、沙省和亚省的杀人率及跟帮派有关的杀人率最高;相反,安省的杀人率乃40年来最低。5 p+ L: u& e9 v9 M
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犯罪学教授海滴 (Kathleen M. Heide) 指出,弒亲案极不寻常。据研究显示,家庭暴力、问题家庭、不能承受压力的孩子、家里藏有枪械等隐藏危机,都会增加孩子弒亲的可能性。美国及安省婚姻家庭治疗协会註册治疗师及督导、泉源辅导中心总干事古洁明相信,近期发生的几宗伦常惨案,成因复杂,反映出人性的幽暗面和缺陷、素质的下降,家庭问题及伦常关系均响起了严重警号。
: t! k/ [9 J! u8 u" w9 b香港杰青吕宇俊博士亦指出,弒杀双亲伦常惨剧的发生,正显示出两代沟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只是没想到在孩子沉默无语的背后,居然隐藏杀机。吕博士不讳言,今天社会普遍的现象,是父母以为努力赚钱、供应子女所需、为孩子的前途铺路,便是“称职”的家长;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1 \5 v& \, q2 l3 _! s- V% P* h
同样地,孩子已经习惯视父母的付出为理所当然,缺乏尊敬和感谢的心。要知道,亲子关系是一个长年累月的积聚过程,不会突然变好或变坏。父母一旦发现跟子女的关系越趋疏离或恶劣时,应及早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以免酿成家庭悲剧。
9 Y( d% g3 A! u" G6 F
+ ~) R5 L2 d0 Q3 D. y5 \' u2 f+ J纵容孩子变成宅男宅女 8 A' O3 D6 `+ X& K% K# {6 W
4 \5 i; G- t5 m& P0 j% K! A+ I今天不少纵容孩子的父母,只会不断供给和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致令年轻人缺乏了努力学习或工作的动力、求生的能力和竞争力。子女躲在家中,也有父母全天候妥贴照顾、全面的丰足供应,即使游手好閒、天天玩乐,生活仍旧一无所缺。结果,便养出了一班不工作、不上街、不愿意跟人面对面沟通,只沉迷于个人世界(如打游戏机)的“宅男”和“宅女”来。- @) }, L4 f# y, Z3 H( S
9 z7 v5 I- G$ Z/ l3 r8 S0 y L6 i, z6 @义气帮兇心态不难理解9 }. U4 i* J4 }; l$ Y9 l' [: @
2 B) W2 E! n- U! d( F; O. h0 v6 o在香港两宗怀疑儿子谋杀父母的案件中,肇事人都是在友人协助下行兇杀人。吕博士认为帮兇者的心态不难理解-他们因得不到渴想的父母的爱,反而觉得朋友更加瞭解和明白自己,即使那是“虚假”的幻觉,但在他们心目中却非常真实。因此,他提醒年轻人应该懂得保护自己,也要有分辨是非对错的智慧,切不可被人利用作不法的事,以致抱撼终生。当然,在子女交友的问题上,父母有责任从小就给予谨慎择友的指引。8 v3 i$ K$ N$ f `) T
1 G0 l C, }$ j
恩威并施适当表达关爱
+ d" D! h$ o7 X吕博士重申,各类物质享受都不是孩子真正所需;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爱和陪伴他们成长。倘若孩子得不到这些最基本却又最重要的东西时,日后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绝对不能“还原”的。 % W# ?! Z) `: k$ h4 Q
6 Y" c O: `8 X因此,父母必须改变自己对子女表达爱的方法。例如:多抽空跟孩子玩耍、一同享用他们喜欢的食物......建议父母不妨利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以及即时通讯软件如WhatsApp等,来跟青少年子女保持紧密沟通,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关爱。
+ G V% y& ~# c
/ |. M& q9 G$ I' H5 [/ l" h; p5 P" V8 r. p: k& X6 x) p6 ~3 l
他也指出,父母不宜“过份尊重”孩子,因为过份尊重就等同纵容。这只会助长他们的霸气,最终变成尊卑不分、不会敬重长辈,以至打骂祖父母,更甚者就会做出弒亲的恶行来。) w; M0 F* ^9 ~
) Y; T/ [9 }0 O- o+ N( U1 j( H
勿让弒亲案常态化
8 w/ [+ ?, m/ k
7 p5 V8 Y) P# Z8 X临床及法证心理学家李成富博士指出,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并非个别的随机个案,这是个人问题与社会文化土壤互动衍生的现象,且已趋常态化。社会怨气、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无助感、暴力文化越来越厉害,肇事者认为在困境中寻找回击对象,藉此取回公道的做法,并没有甚么大不了。
) b5 G8 F6 V4 b+ p! `# e2 d“由于好些电影过份渲染和歌颂社团人士,有如梁山泊英雄盗亦有道,没有是非黑白,只有灰色地带;这种另类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减少了道德规範力,也成为社会大气候的一部份。”李博士以美国枪击案为例,校园、戏院、医院等均曾成为兇案现场,说明它们不受时间、城市、环境限制,而且不是独立个案的特质。同理,弒亲案跟枪击案一样,正反映出人们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现象,而问题只会不断出现及恶化。2 X% E( r$ T9 ~
后天因素影响心态
( {' t) h+ U2 R+ s3 k& y
3 h6 m4 ?/ Q& r! U8 u+ _; O) a. ~: t
李成富博士认为,人不可能先天有杀害父母的倾向,但跟后天因素如: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有否形成思想行为偏歪、经年累月的亲子关系矛盾、社会气候及文化土壤等不无关系,故不能以单一的心理、精神或社会等角度来解释弒亲案。
0 p! f& u) Q/ _家庭关系:家庭是孩子最后的堡垒和避难所,若家庭出现问题,令亲子互不信任,甚至彼此憎恨的负面气候持续不变,悲剧一触即发。4 [0 L K! \2 n( Y }
过早分离:不少父母过早送孩子往外国读书,选择自己做“太空人”赚取金钱,孩子则独自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因而感到被忽略、被放弃,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怼,亲子关系疏离。待他们长大后遇到困难,也不会向父母求助,更甚者,可能产生报复心理。 期望落差:父母过份迁就子女,造成溺爱,令他们对自己没有要求,却不断苛索父母。好些年轻人会指责父母,当他们年幼时,向他们施加很多有违个人意愿、兴趣和志向的要求,而自己想做的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子女推卸责任之余,还要父母作出补偿。另一方面,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因“恨铁不成钢”,不满的情绪越趋高涨,使在困境中的青年人压力更大。当彼此的期望出现落差时,磨擦衝突必然升温。 % f# A( f% K( u5 ?& b" v1 p- x
3 b% u0 D- I9 p$ w) C+ @0 M
0 a4 n2 Z; Q! A6 p6 v9 d社会怨气:现今经济不景,即使是大学生,如果缺乏专门的技能,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也未必足够维持生活,成家立室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自觉社会地位低、没机会打破困局,令挫败感和沮丧感倍增。
t4 I5 m0 x0 I! K计算错误造成命案 # C3 L/ N. I7 T: k9 I$ Q6 k9 z
' i# B+ t; Y2 L9 {- T
李成富博士表示,大部份弒亲案绝非事前经过周详的计划,而是计算失误的后果;至于有同党当“帮兇”,也是年轻人互相影响和认同的结果而已。“这帮人的背景大多相同,互相认同、惺惺相惜、心意相通、视对方为兄弟,又如恋人般有默契。他们不是一开始便计划杀人,可能是一方纯粹想惩戒或威胁父母顺从己意,另一方推波助澜,事成后利益均分等。怎料,当两人联起阵线后,场面更难控制,计算错误、出错的情况更多,例如箍着颈项的力度过猛,直至对方动也不动,才知道错手杀人......” 9 d% I8 v, v* K C+ w# ]
5 k8 ]3 ^5 M% E% H% Y# ^8 k
3 }" R6 I4 v d6 o. O8 t
0 o" k( L/ _3 V/ t$ H" \出事后如何解决困局,乃视乎个人的能力。李博士坦言:“若进入当事人的心态,大部份的人理应是惊慌不已,难以冷静地处理问题。他们为了‘急就章’,每每采取最方便的方法,如切割尸体以便储藏,或把尸体抛下海,以为没有人知道......这些做法显示他们手法拙劣,根本不是职业杀手所为。” / r2 F2 y* |: f$ M3 S
4 e9 _% e' k, p+ [7 v$ }7 N2 x) p# a) T) c0 Z7 L& o
好些疑兇事后透过脸书(Facebook)、电视等媒介上演感人的“寻亲记”,这个“贼喊捉贼”的举动,李博士解释是罪犯中颇常见的“迷离”(dissociation)现象-由于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太大,以致甚么也做不到,只好把自己抽离现实,麻痹自己成为“局外人”,从而减低痛苦、压力、被惩罚的恐惧、罪恶感,那是一种面对危机的心理自卫方法。+ Y. o1 J( r6 o) R. s: P) Y
& v: p4 b$ {; D( Z; o- H解决问题不会太迟
$ \" j) J( F3 v o* {( i$ l+ ]% P# {4 m9 f8 C
李博士提醒家长,孩子心理有问题是有迹可寻的,例如:孤立自己、不愿意出席家庭活动、沉默、不表达自己的感受、生活习惯改变、沉溺上网或漫画等虚拟世界、朋友越来越少、忽略仪容等,都是家长该留意的警号。李博士列出这群人的特征:“自我隔绝社会,与家人及外界疏离......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自尊低落,久而久之,容易衍生孤僻性情、愤世嫉俗,将自己的问题归咎外人,越来越跟现实脱节、寂寞、恐惧,形成极端自卫心态,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继而产生严重情绪及心理困扰。” 2 v/ n3 X$ s1 w; c. \$ v0 t. ?
解决问题永不言迟,虽然孩子年纪越大,问题越难突破,但却不是没有可能的。父母需要找机会修补关系,彼此敞开心怀,讲出自己的感受,跟孩子真诚对话,切忌一开口便责骂。家长不妨打破一贯“说话、对谈”的传统沟通思维和做法,以孩子的需要为起点,以字条、心意卡、短讯等弹性并多元化的沟通方法关心子女。要是一次、两次、多次的心声没有回应,家长也要持之以恆,不用灰心,因为总有一天孩子会有回应,对父母表达自己逼切的需要。当然,最好的方法是“预防胜于治疗”。李博士认为,父母应从孩子年幼便建立亲密、信任、尊重、负责的关系,以及开放共同交流的园地(一同用膳、旅行、活动......)给予孩子开心的回忆和良性的经历。日后他们踏入暴风少年期,仍然记得童年美好的片段,信任父母,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自会在关系中寻求协助。
$ o* n9 @0 O/ T
4 a, s2 Q4 K: }7 K7 y. v弒亲案悲情背后
/ D O2 Z$ J" n/ n
# y5 L# q4 Y9 @! L
5 z# N. z& i" p最近,多伦多发生华裔青年涉嫌杀害父母的案件。不久前,香港亦连续发生两宗如出一辙的兇杀案,涉嫌行兇者伙同友人弒杀双亲。去年,温哥华一名留学生,亦被控杀害由华来加的母亲......连串事件,震撼了中、港、加华人社会。- S8 C8 u2 y. S7 _" v# \
弒亲案令人惊悚不安。华人重视传统伦常与孝道,逆子弒亲,最是叛道乱常。《诗经 蓼莪》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正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为子女者即使不念亲恩,亦应记取亲情,何以竟会狠心若此动杀机?这样乖悖的行为,确应受到强烈谴责,为人所唾弃。行兇者更必须承担一切后果,并受法律的严正制裁。# ~8 R; k1 v: X0 @
不过,这些事件,不止是个别家庭悲剧,更是道德沦亡的警号。古籍《易经》有言:“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正是冰封叁尺,非一日之寒,伦常惨剧的发生,必定是问题早已出现,却长久得不到开解而引致的。无可否认,我们身处的世代,正日趋复杂,道德核心价值不断受到不良风气影响,讹谬反常的思潮涌现,造成了习非成是的歪风。置身其中,就要提醒自己勿受邪恶污染,更不要出现偏差行为,走向极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固当如此,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亦是一样。8 w0 y T# J& d* d4 d, E
父母子女的关系,构成了组织整个社会的单元─家庭。父母子女的正常关系,是家庭正常关系的根基。我们期望社会健康、和谐、快乐;两代之间的双向关系是否融洽,就是达成这个期望的重要关键。弒亲案揭示了社会悲情的一面,不过,我们能否看到问题癥结,从而改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才是悲情背后的积极意义。$ ^% I5 ~6 ]; N( T! f
. X V0 X7 L4 l8 m% @8 r
悲剧中透出的伦理衝突
' E; e5 ~1 i: ^( B
( o: [2 M2 }/ h* I- A+ K2 o/ m李小冰博士曾服务香港警队,并在香港大学进修,研究“犯罪与高密度城市社会经济变数的关系”。她坦言在执勤时遇过不同的罪犯-或因贪心而行窃、或因心里怀恨而打斗、或因报复、被迫害、宣洩而杀人;但提到之前在香港及加国发生的儿子涉嫌谋杀父母案时,她深觉悲剧中透出了不寻常的伦理衝突,教人忧虑不安。
) V, f( ?( w7 Q( N2 n( |) ^+ g7 t' Q
0 u9 ]; |7 x; l3 g误用专长 作奸犯科
- j- \0 v5 \; Y6 O: g“我相信肇事者是有本事的年轻人,但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压抑、长处不被认同、缺乏认知自己实力的机会......长大成人后,在同辈或环境等因素的刺激下,滥杀至亲。”李小冰博士认为,学历及知识越高的人,一旦感到自己被忽略或权力被剥夺的时候,挫折感就会越发扩大,而他的可能反应或会促使他,误用个人专长去作奸犯科,藉此证实自己是对的、是可以掌管一切的,例如不少智慧型的罪犯,本身是高科技的IT人。另一方面,她观察到这些人通常都有矛盾的性格,例如理性冷血者,却需要世人的注视和被爱。
! k9 Y* h, l1 b- n- k
% u* t" P3 W7 j& n, w, c6 t/ A' B% X0 Z* l& W4 f* `2 w" Y
李小冰博士指出,今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行为怪异之士越来越多,医学上称之为“人格分裂、精神失常”。根据报道,弒亲案主角多属家境良好、学历不差的年轻人;犯事前跟常人无异,只是不知怎的突然被罪恶所胜,犯下弥天大罪。至于肇事者杀人后高调寻亲的举动不难理解,纯粹是掩饰其罪行的桥段。
6 a4 ?" }' P: B" a1 x* ^8 B) G8 P% q6 I/ P1 M
反叛孩子 反面教材 6 u, t4 T+ E6 z9 r3 N
3 R7 a1 |; m' j$ ?
“华人家长大多望子女成龙成凤。他们坚持的‘成功方程式’不外乎是入名校、上青籐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及伴侣......可惜,他们常犯一个通病:忽略了因材施教的精髓,只想子女按着父母的意愿生活,但当实际与期望有差距时,孩子或会自找逃避的方法。”以现今年轻人沉迷上网、打机等活动为例,李小冰博士认为这些表现或多或少反映出他们缺乏安全感(包括不信赖父母、老师,没有可交心的朋友......),所以惟有将全人藏匿在他们的“安全堡垒”内,结果弄至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甚至身心的健康。% G9 f8 B5 k: E7 }
; \8 C1 A& b f9 ?( s
藉着孩子 训练父母: A+ C- J$ q% ]* o- K
* ^1 ]' l4 m) D8 n2 T" q0 b身为基督徒的李小冰觉得:“有时候,神容许这些事情发生,可能是藉此训练孩子的父母或身边的人。我见过一些愿意先行改变自己的父母-当他们不再执着过往偏差的教导模式,反而努力为孩子祈祷、倚靠神的力量及圣经的真理去教养子女之后,除了亲子关系得以改善外,连孩子的陋习也彻底除去。”为此,她建议父母需先倾听孩子的心事、陪伴他们行人生路,共同面对问题,令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惧怕,而不是一面倒地责骂他们只顾打机、不上学,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建立个人兴趣,当兴趣转移之后,他们自会对“旧爱”的感情转淡。 “八岁的姨甥是个醒目又骄傲的孩子,最初他并不接受我这个从外地前来‘进占’他家庭的姨母。同居期间,我先放下身段,学习以基督的爱和祂所赐的智慧来跟他相处,例如陪他阅读一些他喜爱的书,建立沟通分享的渠道;看见他犯错,我立即给予纠正......逐渐地,他视我为值得信任和明白他的亲人,同时,更尊重我并没有被他牵着鼻子走。一年后我要回港了,临别前他特地为我预备早餐,又送我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可见我已赢得这孩子的心。”李小冰博士坦承,从中她学到了宝贵的功课: , q1 D0 k& K* r+ ] C$ }
; w) d2 H' U: _
7 s% U$ A% @" N$ R) d- O# R- h(1)要是孩子有问题,一定有迹可寻; 5 F! p8 F6 j% t, u7 @$ J
(2)帮助子女的方法多如牛毛,问题越早解决越好;
( E: u; x: P) j$ p. h' m. L/ u(3)父母当作孩子的好榜样(情绪不稳的父母难以帮助孩子);(4)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不离不弃,陪伴他们一起寻找出路; 8 q6 j0 l: G% V: P2 U
; K- |) o k* W* k. o! C(5)为孩子提供开心、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 q+ x+ s( c$ S5 p; W$ ?# H
父母、子女自由讲
/ G! ^8 r, D0 N' i4 Z1 Z8 u1 F( ?: b4 o }+ G
$ q. p( v; W# D' o/ a6 w1 _昔日的教育心得是一种单向的沟通方式-“只要听,不用说”;时至今天,这绝对是过时(Out)的教育方式。不听听孩子的心声,又怎么知道他们在想甚么?同样,父母也有心底话要说,子女不妨瞭解一下他们的感受。很多时,彼此会在不自觉的情形下,用言语或态度伤害了对方,以致破坏了和谐的关系,所以必须小心处理。
3 B) w* ]4 I7 P- X1 s* D7 e3 ^以下节录了一些父母和子女各自表白的心迹,当中可有你熟悉的画面?引起你我的反思? 8 f" h, r: N. i+ Q3 F
*儿子:17岁考到车牌至今已经叁年了,爸妈一直使出“拖”字诀,老说“担心我会出事”,总不给我买车,弄得我每次跟朋友出街,坐人家的顺风车时,都觉得很没有面子!父母:你太年轻,还不会控制情绪,有了车子肯定会招朋结友到处跑,到时候还能用心读书吗?何况,供车加保险费的开支太大,暂时实在负担不来。
& E1 ^* Q: H. ]6 t [& N( S*女儿:我跟同学一起出去、玩甚么、到哪儿、几点回家......这是我的自由和人权,父母却事事干涉、常常追查我的行踪,真讨厌! 父母:女孩子很容易吃亏,万一出事,后悔莫及。我们只是爱你、紧张你,有甚么不对? *儿子:妈妈对我女朋友有偏见,每次都是用冷面孔来“欢迎”她。"Love me, pls love my dear"(如果爱我,也请爱我所爱的),否则说爱我,只是谎言。
# K6 V: ~0 }$ Z6 E- P9 F6 F9 B3 N5 A% J1 s. i" a& |* e2 R; x1 f
母亲:一看那女孩就知道她贪慕虚荣,我猜她只是看中我们的雄厚家财,多于我那个憨头憨脑的儿子,我怎可以眼巴巴看着他掉进这个爱情陷阱? *女儿:爸妈居然当我是摇钱树,我辛苦赚来的钱,硬要我上缴一半,还说甚么投资大、回报少,一点亲情也没有!好,搬出去自己住,两不相欠。
R% J& y, R5 E8 h, \2 x& M9 i2 P. ~3 m
父母:多少年供书教学、在家吃住花费,我们一概不计,但今天你工作挣钱了,叫你拿些钱出来帮补家用,过份了吗?要多一点是替你把钱储起来,免得你乱花。这样就搬走,我们心碎了。
7 M& g( i" Z% d) F5 B*儿子:妈妈,你干嘛进我房间、翻我的东西?你一点都不尊重我的私隐! 4 N; w! U2 ?$ _5 t {0 |
母亲:如果你懂得自律,不让我操心,我当然不会翻你的东西。不翻,怎知道你枕头底下有一包烟?
4 g' M* E5 U0 v. t9 b1 v8 {*女儿:如你所愿,我终于考到第10级了,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碰这钢琴了! - s3 e( q& a/ i& }6 ^
母亲:多一门技能傍身有甚么不好?年轻时,我多希望可以学琴也没机会,不懂珍惜。
) h) s1 y, q6 [8 `) Z8 }+ H*孩子:你们整天啰哩啰唆,讨厌极了。一件事情讲足叁天,真烦人! i父母:同样的错误犯完再犯,少说一次也记不住呢!不想我们啰唆,就不要犯错。
9 Z! `4 C8 E1 \4 x/ Q' a
1 j' I7 D# O& |*父母:我家的孩子总是十问九不答,现在连吃饭也躲在房间里。视家如旅馆、父母如陌路人,不知我们在甚么地方得罪了他?/ I0 A5 T" J0 c% h- d! y
孩子:说了你们也不懂,你们根本不明白、不知道、不支持。Never mind (算了吧)!反正我总是做得不够好!不出声,最保险。 .CA *父母:我们辛辛苦苦、离乡背井移民,还不是为了孩子这一代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更好的将来?她根本不领情,读书也没心机,真是移民错了!
' j6 R W* X3 t6 m' c5 J孩子:移民是你们的选择,不要把责任和压力堆在我身上。你们吃苦头,我何尝好过?15岁来到这里,英文程度连小学生都不如,多悲哀。你们只会叫我努力读书,我追不上啊!
# c+ s- v2 b' t9 p9 a
/ l- V& o$ D ~# Q5 L*父母:孩子,这星期你的课外活动时间需要调动一下,周一学琴、周二游泳、周叁画画、周六上中文班......好不好? - W, h5 x$ O0 J
孩子:若我说不好,可以全部取消吗? *父母:看看堂姐的成绩多好!某某和你同年,已懂得......
1 P3 ]( Q n# F# R0 M' p孩子:最讨厌拿我跟别人比较!总之谁都比我好,谁读书都比我优秀,又听话、又懂事,你干脆认她们做女儿好了。 5 ?: g1 D- D! j$ h& j. t
*父母:闭嘴 (Shut up)!大人说话,不要顶嘴! ) d2 W# r# M+ N z5 A4 i! K
孩子:每次说不过我,便叫我 shut up,很 rude(无礼)啊!别以为你们是父母,就有无上权威! ' H3 t4 T8 z, ] W! y1 A
3 X, R/ G- K+ W1 X' h
*父母:我认为你应该这样这样......那样做就不对了。5 e& Q1 g+ h) X5 x6 E! k0 u5 S, n% k
孩子:可以先听我把话说完吗?我只要一双聆听的耳朵,每次跟你吐苦水,总换来一顿训话。下次不跟你说了! 2 L( n* q* }6 ?' Z1 z: p* q3 c
*父母:要是你早听我的......就不会有这事发生。
+ j3 M9 o/ K8 e% ?0 p孩子:事情已经发生了,说这些有用吗?既然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再说只会叫我难受。
( `. |. v, Y! R3 ^3 y+ I*父母:我们说“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 }* b4 W5 A2 r3 T
孩子:It's not fair(不公平)。为甚么约翰可以跟同学外出,我却不可以? 为甚么你晚上可以看电视剧,我却不可以上网? *父母:你是我怀胎十月生出来的,我不瞭解你,谁瞭解你?
$ V8 _) k5 r' J" n- m孩子:别假装你很瞭解我,you don't even understand 3 v; y0 A# ?* x( l6 c
6 ]( H0 Y; I2 O& N(你根本不明白)!我们喜欢听甚么歌、喜欢哪个“韩星”,你知道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