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7日下午5时许,伴随着飞扬的尘土和一阵阵欢呼,一行13人的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考察团成功抵达北纬66度33分,进入北极圈。
$ t- S8 v" Y' @* v" b& ]
9 M6 A9 m- @0 T当日为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考察团行程第三日,日行军近600公里,穿越高山、冰雪、极地严寒,是此行任务最重、困难最大的一日。& S" i% P" A6 [6 N
' D- q- o$ A/ H# h. O& s/ z早8时40分许,考察团顶着零下23度的低温,从育空特区淘金名城Dawson city出发,迎着朝阳和袅袅炊烟一路前行,于9时18分踏上Dempster Highway,即Yukon Route 5号公路,向着北极圈进发。由于5号公路为沙石路况又有积雪覆盖,道阻且长,也大大延缓了行车速度。
# b3 C( g) O! d7 {9 l- z4 Y' Q
( i0 g9 a9 P4 ]. r这一路上群峰耸立,山尖覆盖着的皑皑白雪与山腰上的矮松相映成趣。11时许,在距离Dawson 87公里时,考察团与一群驯鹿邂逅于冰天雪地。据道旁标牌所示,该路段常见驯鹿行踪。当时气温已由零下23度升至零下11度。随着Tombstone Territorial Park、North Fork Pass、Chapman Lake、Ogilvie River纷纷至于身后,行将至Richardson Mountains脚下,离北极圈分界点也越来越近了。
7 ~* d# G& r! F4 Y* Z3 U
+ A7 r R4 H5 j' q下午3时零3分,全体人员抵达中转驿站Eagle Plains,并与驿站员工交流采访,了解当地民风民情。结束了在Eagle Plains的短暂休息后,考察团继续前往北极圈分界点。5 D* J2 U: _5 w7 i4 X, _
7 b9 T3 ^. N& B3 ~& G/ Y, W( V
“快看,北极圈!”就在众所期待之际,车辆驶上高坡,北极圈界碑映入眼帘。界碑上巨大的Arctic Cricle以及碑上显示的经纬度Lat 66。33',标明了这里已经是北极腹地,也预示着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考察团顺利进入北极圈极寒地带。
8 i5 d$ v# Y2 Z+ f. a* b2 y% P+ f& _( f: _% M' B
考察团在此展示了考察团标识,展示了赞助商商标,为此行留下珍贵记录。
( f) T# p4 ~) R: q0 m5 o 加国无忧 * y1 E2 u2 L4 `- L
在北极圈界碑处,考察团巧遇来自温哥华的几位华人旅行者,并对其进行了采访,介绍了考察团此行的目的。
: z$ f: A, b7 r( r0 y
; a' P: Y9 y" E; P) D9 D, L在顺利进入北极后,当日6时53分,考察团离开育空,进入加拿大西北特区。晚8时零8分,考察团进入FortMc Pherson市区,途中车陷雪坑,所幸并无大碍,17日行程顺利圆满完成。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010292.jpg)
' z( l! J2 }3 P2 M-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0113X.jpg)
! ?. d' a9 W& L0 g2 f![](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011312.jpg)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012b0.jpg) 1 x- y2 q6 |6 {' j5 y5 y' \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012F2.jpg)
( H) f6 p; o6 m3 H5 B3 O![](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0139A.jpg)
无忧资讯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0133P.jpg) 9 X# ]% a& F( d; P9 z9 R* P# n0 j
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考察团行程第4日:探访原住民村落
! I$ u0 P9 G1 o. r" `+ g. M6 _# l9 O6 Y" i7 r- k" Q
由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组织的“丰泰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考察团”一行,当地时间3月18日在北极圈内的原住民村落Fort McPherson参访。该村落酋长与参访团一行会面,并介绍了该村落的历史现状。 " b1 _9 L2 c( U+ G& i: `/ s
: Q0 @; O. [" I2 F+ o
从育空特区淘金名城道森向北沿着丹普斯特(Dempster)高速公路行车约600公里,进入加拿大西北特区的北极圈内第一个原住民村落Fort McPherson。 ; w; S, `# s& K3 u+ |; ~+ D2 P
4 _& T2 `9 ^) ~: b2 i' ?- JFort McPherson位于皮尔(Peel)河的狭长河谷地带,是麦肯锡河三角洲区域最古老的社区。该村发源于1840年时兴建的皮毛贸易站,1850年后随着Gwich’in人来此定居,日渐发展成一个800人的村子。 8 {( x+ X! b6 w, {
$ Z8 W/ l3 Y+ g7 H3 V: i
18日上午10时许,该村酋长威廉(William Koe)来到“丰泰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考察团”驻地,与考察团会面。 2 a7 l. N9 v1 u
. O7 F7 L+ i- t5 O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会长贾建军向酋长介绍了“丰泰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考察团”此行的目的,访问团的人员构成状况,并特意向酋长介绍了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的构成和发展现状。 z# f8 c! _$ S+ i( I, Y
: d$ u W: F! O# E% Z( Q
在任六年的威廉欢迎访问团一行到访该村落。威廉介绍了当地的历史发展沿革和人文现状。 6 g9 @; B' l5 t5 o6 t
4 \- a9 M D9 y2 P( f
据威廉介绍,该村落所属的Gwich’in是印第安人的一支,他们属于亚洲的蒙古利亚种族,其祖先在大约1万至3万年前经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大陆桥迁移至北美大陆,这里的Gwich’in是从美国阿拉斯加地区迁移而来,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村里有800多常驻居民,95%以上都是原住民,只有40多名外来居民,主要从事政府和卫生医疗工作。
# t$ X% `9 R. H& n3 B
! `1 f) h& t/ f9 r$ B5 \Fort McPherson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丹普斯特高速附近。威廉表示,尽管高速公路的建成,使食物及各种物资更容易取得,但大部分原住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狩猎作为主要食物和收入来源。他们主要捕猎北美驯鹿和各种淡水鱼,因此生态环境对于原住民的生活影响巨大。
7 _$ D, y& B# u4 F2 N/ b7 Q8 h; G" W+ A5 @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威廉神情严肃地表示,最近几年秋冬季降雪延迟,温度上升导致河面冰层易断裂,对于驯鹿的迁徙影响很大,对于食物捕获造成严重影响。 . r* U) Y, N4 a, ^. _9 g/ d: f3 W
. m# d0 H8 `6 d0 e5 u# o4 \此外,酋长主动谈到对皮尔河上游育空地区矿业开发引起的水域污染问题的担忧。他希望原住民居民的生活环境能够得以保护和尊重,不能让原住民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买单。 & |+ M' z, [1 a* d7 E
4 Z' _- u* Q! X% O随后,酋长带着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当地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帐篷加工厂,参观了村落里的学校、医院、皇家骑警、教堂和社区活动中心等,并深入到该村落最年长的一对原住民夫妇家中访问。已经90多岁高龄的Kay夫妇牵手走过了64载春秋,膝下12个孩子、100多位孙子和重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6 i! L% v: y! x& P: n% C9 J
$ S$ ]2 Z, p' V5 C2 i, H3 ]Peter Kay先生年轻时也是部落酋长,还是当地的舞蹈王子。现在两位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问及长寿秘诀,老奶奶笑笑地说,“我依然每天干活,多吃鱼”。
0 w- J/ x& U4 X6 `) K![](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114I9.jpg)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115632.jpg) 3 \' i* E: b& W# N3 K3 P4 f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115G8.jpg)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115W3.jpg)
. d3 ~0 O3 l. v! ~1 x8 c& p![](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1164X.jpg) 5 R2 _* x7 F% p' q/ o# D) H4 E) h8 h
加拿大 51网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11C09.jpg) ' Z* y; y) ?3 Y& B# C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11ID.jpg)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4/03/9_11011OT.jpg) 9 p2 y: O+ g, p- x) A5 i
info.51.ca 无忧资讯
7 g" A9 K$ e% k7 p% P1 k; w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行第5天:北极重镇伊努维克 6 h) X. \; ?% ]# P" Y$ a6 \
3 }7 ?. Y* f/ n7 P6 ]
由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组织的“丰泰”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行3月18日抵达位于北极圈内的加拿大西北特区重镇伊努维克(Inuvik),并在19日走访北极圈内的历史名镇Aklavik。
' B, p/ ]) Y4 M8 t, U6 I, ^/ q5 `! e' \
伊努维克城位于麦肯锡河三角洲,河水从城市旁边流过,是加拿大境内北极圈内最大的城镇,有3500多人,也是因纽特人聚居区,原来这里并不起眼,目前已成为开发北极研究极地系统的基地,是北极探险、科考和旅游的好地方。 * H; H8 \' X; X$ ?
( Q' I. u( t+ o7 h在北极大地上驰骋了1000多公里后,北极行团员从育空特区首府白马城抵达伊努维克。伊努维克是北极圈内的大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外界对北极的想象不同,伊努维克城内宾馆、医院、学校、超市、酒铺等一应俱全,生活便捷。超市内熙熙攘攘,道路上车来车往。城内的道路高低起伏,像很多极地城市一样,两旁散落着一些建筑,没有超过3层的,有的像活动房屋一样,房子的基座是建在木桩上,以避免热量散失和雪水进屋。城内交通工具更多的是四驱车辆,雪地摩托,城内有出租车可供选择。
! J/ A) H9 S' {2 u( P( w% n9 l5 d- [0 i6 A2 K
位于市中心的冰屋教堂是伊努维克的地标,建于1958年,圆形穹顶的教堂直径23米,花费两年时间建成,是地球最北部的天主教堂。由加拿大魁北克地区设计师按照因纽特人所居住的冰屋形状设计。当时教堂的造价是7万美元,顶部的十字架距地面约21米,教堂还有个官方名称叫做“胜利女神”。1960年8月5日,主教在这里举行了教堂祝福典礼,主题就是“我们的胜利女神”。教堂不远就是当地最大的超市(North MART),东西很齐全,由于地处极地,价格自然不菲(比正常价格高一倍),还有KFC和披萨。
$ x* W8 P4 k. H: p: ]
" o. F! }' Q9 s+ x) k. ?# Q) H7 G探访历史名城Aklavik
# t5 s5 |/ w/ x9 B+ X
1 J0 B1 B8 ~# p7 t* ]. E距Inuvik约120公里处,坐落着北极圈内的历史名镇Aklavik。该城位于麦肯锡河及皮尔运河的三角洲地带,曾经是北极地区的商贸重镇,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场洪水,在政府的强烈要求下,很多人外迁,才带动了至Inuvik的发展。由于地处三角洲地带,与外界交通主要是水运和空运,冬季由于运河冰冻,车辆可以在冰道上行驶。 & ^# _9 E' L' R% d% D7 B2 c3 t! o1 X
3 I8 p$ R3 A9 K+ c4 A+ C很多人知道Aklavik的名字,更多是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曾经发生过加拿大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第一次动用飞机、历时最久、环境最恶劣的追捕逃犯Albert Johnson行动。整个追捕历时8个星期,全部在零下40度的冰雪严寒中进行,追捕范围进入北极圈。加拿大皇家骑警一人牺牲,数人重伤。嫌犯负重80磅,仍然在雪地里健步如飞,狗拉雪橇跑一英里,他就能跑两英里,追捕行程一百五十英里。直到今天,关于嫌犯Albert Johnson的许多问题仍然是不解之谜。
% P5 S/ y8 w& w# b. |% U" @- H- A1 r0 @( Z6 X6 }9 m
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行3月19日沿着冰河大道到达Aklavik,市政府工作人员Florance女士及该城政府廉租屋管理公司经理Roland Rogers先生接待了访问团一行。据介绍,Aklavik有常住人口650人左右,主要是由哥威迅人(Gwich’in)、因纽特人(inuvialuit)及梅蒂斯人(Metis)等组成,以狩猎、渔业为生。全城有200多居民住宅,超过60%以上是由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政府负责住宅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城内有两间超市,一间学校,医院,皇家骑警负责日常的治安。 9 H; W( s7 c& Z( o3 W& B1 \/ I
0 _: \/ I0 R8 p$ ]1 r V! C" F5 O北极行成员在走访当地超市时,以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的名义,通过设在该超市的捐款台,为当地学校捐款,以尽微薄之力。
4 X r" ^2 p- y' s+ R6 P, s( p
) j1 {+ t6 g8 `* E; Y! v6 z在Florance女士的带领下,北极行成员参观了当地Moose Kerr 学校。在学校的牌子下,一句永远不要说消亡(Never say die)震撼人心。校长Velma IIIasiak女士介绍,这是由于上个世纪的那场洪水,使很多人失去家园,政府也劝说当地居民迁往别处。而当地居民为留守民族根脉,甘愿留在当地建设家园。“Never say die”也表现了当地居民面对灾难的一种精神。 Q0 N2 \0 f7 o; t% _$ v2 D6 z6 K# r. a
9 \( C4 n! O* ]5 h( C# IMoose Kerr 学校有学生150余名,教职员工24人,其中12名为当地教师,教授从学前班到高中毕业(12年纪)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阿尔伯特省的教材。该校以前校长Anold J. (Moose )Kerr命名,以表彰其在学校发展及为民族文化保留方面的贡献。9 U1 ]. b& q# r; J
5 M" U/ t0 l$ @% c: P9 Z0 N7 o上个世纪加拿大政府曾经对原住民实行西式教育,为其子女提供住宿教育,接受西方文化,后来发现,他们得到教育以后,回到家乡已经忘却民族文化,不能适应本地民族社区。Moose Kerr先生发现这个问题,顶住压力,坚持西方文化和本地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
; f0 O2 y2 g4 s8 t$ v& r& x. e: h& S; K" v3 [( Q, F
目前,该学校不仅提供正常的学校教育,还有Gwich’in及inuvialuit两种语言培训,教授本地学生狩猎,捕鱼等具有民族特点的技能培训,以传承本地民族文化,以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当地政府及民族社区的联系。当然,Velma校长也承认她们也面临学生考上外地大学,不愿回到家乡,造成年轻精英流失,人口老龄化等问题。5 o! k- L" I7 o# M
4 Y0 y. N9 L' H9 F3 y. E, h9 l北极行考察团与该校学生进行了友好的互动,孩子们为团员唱诵看他们的校歌《Aklavik School Song》,北极行团员应孩子们要求学习了简单的中文,双方互赠了纪念品。 b- ~8 H9 y" G% g1 a0 i" g0 l
0 c# _, L( P B9 m$ R" A; \8 W
在Aklavik的社区医疗中心,团员们仔细参观走访。该中心建筑并不很大 ,硬件设施相对齐全,内设检查室,化验室,急诊室,X光透视,药房等。记者们了解到,该医疗中心主要处理常见疾病,主要工作人员是4名护士和几位护工,医生则是轮换前来坐珍,牙医更是两月一次。如果是孕妇生产,事先便与百公里外的Inuvik医院预约并建立档案,提前3周前往医院待产,如遇早产或其他紧急情况,病人无法转院,医生将乘飞机前来进行手术。
0 b7 M# j0 i0 n7 s2 F
; }' J$ l; v# g( F6 x: w% E3 L9 _/ m7 m, i1 g, b3 _
Aklavik并不大,小型机场与医院和学校仅一路之隔。医院工作人员Debbie Colquhoun说,从手术室就可以听到飞机降落的声音。: p- N1 e7 \$ @2 d; v ^
) V. \5 f T$ t- _此次“丰泰加中华文媒体北极考察团”由多伦多丰泰超市冠名赞助,钻石赞助加拿大极地熊公司,黄金赞助瑞邦国际金融,保险赞助宏泰金融,白银赞助及场地提供Mix Markham Night Club,设计赞助至尚传媒等,特别鸣谢奇先生的友情赞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