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尚轻时,曾经拜访过孔子的故乡“曲阜”;乘火车离开兖州后,上来一个手拎蛇皮袋,在车厢间穿梭寻找空易拉罐的劳动人民。他口中一迭声地询问:“老师,易拉罐还要吗?”那时还是学生的我,被朴实的人们称做老师,自然是心中窃喜。心想:不愧是孔子的乡里,连称呼都如此恭敬。于是注意起来,连请人让路也口称:“老师,借光。”现在想来,可能那一带民风如此,就好象北方的人民普遍使用的尊称是“师傅”。
& a+ v7 S8 h7 D) |: B
. _6 V8 w, u1 n. R/ [
1 k( M* O- N5 x9 C2 d) M3 g: ^ q6 o# @) F3 Y( w7 d
2 S3 Y2 K, k' x
9 i( \# G4 z! K; ]4 }3 C$ \1 q: R+ [3 }* D' d! P7 @
- @' D& b2 Y+ R3 ?
3 w/ t* Y9 d% j/ J9 F2 g1 P
' Z: ]8 U! _! ?! G* e; q3 ^! _ |9 m* R3 ?" E
& D9 s% q6 f" d# V- V3 j1 }
在国内的一位邻居大妈,她的女儿当了小学老师。几年之后,每每到娘家探望父母都象训小学生一样与父母说话;已经成职业病似的师道尊严常常弄得大妈很不爽,到街坊邻居间抱怨。/ T- i$ b) x( K$ O+ W; l# ]& W/ h3 Y
, s" q; J% G) i: f" u
5 g7 o% I3 f, W* w, J0 o V7 W/ U
! p3 }! [- K/ \# z' U' f6 F
( V, ]! j5 l) V) C% o8 S7 F
初来加拿大的两年,在不同场合被人问及以前是不是做老师。本来还想得意一会,却被领导讥笑一番;被人认出,是因为我总端着老师的架子。住得久了,发现这边的小学老师似乎并不总训斥学生;不但不训斥反而态度非常温和、对学生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表扬再三。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边,成年人即使对3岁小孩讲话,也要放低身段、俯下身来,并且要目光平视孩子。$ }% S. \0 F) X; u
: ]& A* n1 I# V
, R3 h% T+ _1 b+ _) N3 U" z
经过这些年的磨练,更加要反思师道是否需要太尊严?师道尊严,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汉语词汇,原本是孔子提出来的。正如网上一位作者子建所说,在学生面前要保持尊严,学生才能敬畏。一个敬畏就令事情的本质昭然若揭了:老师是用来让学生怕的嘛;好象有人怕,老师才有权威!显然,老师是高高在上;而学生必须服从于老师的威严,老师的权威是不容学生置疑的。# j$ a1 p( r3 v
虽然后世又有韩愈在“师说”里解释了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其中不无民主思想的小火花:“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把老师拉下了师道尊严的高台。你闻道在先,就可能成为我的老师;我在某一行有专攻,我在这方面就是老师,如此而已。历史的车轮前进到唐代韩愈那会,师道尊严这件事已经根深蒂固啦;及至21世纪的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关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2 L) T4 s. B+ p8 q$ A: _! \
在网络上也好、现实生活中也罢,越来越多地听到人们之间互相称呼老师。想尊称别人尽管叫老师好了,关键是被尊称的人不要师道太尊严哟。1 X9 K1 k; e, I: X2 H$ D
! P& Q# c$ I# B* w* D/ {0 L T
' D: K- W5 S- H) e,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