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积分
- 123
- 获赠鲜花
- 1 朵
- 个人财富
- 615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10-22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主持人杰瑞米·克拉克森早前公开声称,参加11月底英国“世纪大罢工”的人“应该当着他们亲人的面被枪毙”。这番“信口开河”令英国上下一片哗然。这是个喜欢以“欧洲绅士”自居的国家。连日来英国舆论拿克拉克森猛烈开涮,称这个上流社会的人物完全不解民众疾苦,其所作所为突破了“社会公德的底线”,甚至将他与希特勒、卡扎菲并列。但有舆论怀疑,克拉克森有“密友”英国首相卡梅伦“罩着”,BBC大概不敢把他怎么样。英国学者琼斯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克拉克森并不是英国媒体界第一个“失口”侮辱公众人物或公众群体的人,“口误”频出的背后折射出英国社会阶级差别的日益拉大,就连媒体从业者也不甘和平民阶级站在一起了,他认为这件事会严重损害英国媒体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不过,也有人表示,金融危机下英国变得敏感易怒,“英国人应该重拾对凡事都保持耐心、冷淡与讽刺的伟大国民性”。
; ?- g# G' I' c, y5 m
6 _$ X- t+ g9 Y& D 大嘴主播声称应枪毙罢工者$ ^" g/ w, \( M* W \- Q6 B
; Y" y8 t8 H# s' \7 a9 W, @' J
11月30日,英国爆发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大罢工,而当天在直播中被问及对罢工者持何种态度时,在英国广播公司最受欢迎的汽车节目“疯狂汽车秀”中担任主播的克拉克森说,“我希望他们全部被枪毙。我希望将他们带到大庭广众之下,当着他们亲人的面处死。”他还心理不平衡地说,“他们怎么能在享受着如此高额的养老金的同时还举行罢工,我们可是在拼命工作养家糊口。”
% G' V2 }: h( W
( Z; |" S; \* m w. H0 u克拉克森此言一出,英国民众“气炸了肺”。在伦敦一家公立医院工作的护士吉斯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克拉克森这样身价百万英镑的主持人自然不知道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但作为主持人,他居然说示威者应该当着其亲人的面被枪毙,这已经突破了社会公德的底线,不可原谅。”英国工会联合会秘书长戴夫·普兰蒂斯称克拉克森的言论是BBC的耻辱,要求BBC开除此人,而工会二号人物詹宁斯说,克拉克森当天的讲话在傍晚允许未成年人收看电视的时段播出,其咆哮的语气“仿佛卡扎菲”。工党影子内阁办公室大臣乔恩·特克里特称,“没人想看到这些罢工,但多数罢工者是妈妈,不是斗士;是普通公民,不是恐怖分子。”
5 L- t7 U8 J7 C' i, D8 }
& o- J2 e8 @0 E' w8 S两天内近5000封控诉信已经让BBC招架不住,1日晚急忙在道歉声明中称克拉克森的言论是“不适当地试图秀幽默感”,而起初坚持不道歉的克拉克森也低下了头,写声明致歉。不过,一名BBC内部人士爆料说,“他是1日在登上去中国的飞机前几分钟才拟好声明的,但声明中没有‘道歉’二字,这说明了一切。”
4 y. p, U; f& ^0 M3 [- W' T5 z& i! K D3 v1 \- a: R
克拉克森为何这么有底气?英国《每日快报》说,是因为有人在为他撑腰,而这个人就是他的密友——英国首相卡梅伦。在1日一档访谈节目中,卡梅伦只是轻描淡写地称克拉克森的言论“有些愚蠢”,并没谴责和要他辞职。随后卡梅伦的发言人更是开玩笑说,“枪毙人不是政府的政策,政府还没有此类计划。”《卫报》说,卡梅伦虽然一边批评好友,却一边为他辩护说“相信这也不是他的本意”。英国铁路、海运及运输工会主席鲍勃·克娄说:“克拉克森煽动暴力,而卡梅伦拒绝严厉谴责,这是对所有公共部门雇员的粗暴攻击,更是对周三参加罢工的我们在皇家海军辅助舰队成员的粗暴攻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世界动荡海域为皇家海军服务。”《每日镜报》称,这些表态让民众看到了卡梅伦在判断国内情绪上是多么“无能”。此前在11月30日,卡梅伦在英国议会发言中也对当天的大罢工冷嘲热讽,称工会只是“一门被淋湿的大炮”,任其折腾也没多大作用。此言立刻引来英国社会一片批评声,指责首相的态度傲慢无礼。法国98.5FM电台指出,克拉克森此次出言不逊,或有为卡梅伦出头之意,但无疑“帮了倒忙”。* M# ~% G. u- i3 A% {) j8 V
3 G. W* l& ^3 `
德国《青年世界周刊》指出,克拉克森的讲话给英国的罢工潮“火上浇油”。英国人顿时将火气撒向克拉克森。在这个绅士国度,人们对英国经济现状不满已表现在抗议中,“社会阶层间矛盾加大,克拉克森只是这种矛盾的缩影”。* d+ F0 G( G- d3 ]/ p# m$ Z$ k
# I( D7 z9 X! Y8 Z. Z/ c) M2 \" C1 y0 n8 _# U
“脑满肠肥的阔佬”不会与罢工者感同身受
7 U5 ^6 M* c, r2 j t8 F# O, q8 B. l/ S$ L
- S2 j: A1 P& {- B9 o u, V' t
实际上,这次也不是这位“大嘴”主持人第一次乱说话。英国《独立报》就列举出克拉克森此前的十大著名“恶语”,其中有嘲笑英国前首相布朗是“一只眼的苏格兰蠢货”。4 V$ S8 ~3 {: ]
7 d, ]5 U$ \, |9 k8 ~. E
1 c0 Y- ^" e! G英国媒体称,炒克拉克森的鱿鱼不容易。他主持的“疯狂汽车秀”是BBC乃至英国收视率相当高的电视节目之一,不仅在英国受欢迎,海外也很有名。加拿大“新闻在线”评论指出,克拉克森素来口上无德,曾经无端指责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是“语言纳粹区”,引起加拿大法语区民众的愤怒,而BBC因此人能吸引观众,而一直对他百般呵护,“对魁北克人而言,这个人说出什么出格的话都不会有人惊讶”。评论称,克拉克森的年收入是300万美元左右,这样一个“脑满肠肥的阔佬”当然会认同家境殷实的首相卡梅伦那些观点,而不会和平均年退休金只有8500美元的罢工者感同身受。; ?. F* g$ ]: c9 M$ _6 |# [& ^
$ h, }# j* A+ ~1 F2 Q6 j" ]8 V
: f6 G0 {. Y4 Y' \. g t. H7 ^6 i也有分析指出克拉克森只是作秀。英国“肯特新闻网”讽刺说:“这么傻,这么幼稚,这么急着博眼球,由此引起轩然大波似乎有些愚蠢。没准这会儿克拉克森正待在家里偷乐呢:瞧吧,人气又一次高涨。克拉克森给自己弄成右翼形象,他知道如何引起关注。这有点像是问希特勒他怎么看犹太人,当他说出一连串我们意料之中的恶评时,我们大家都怒气冲冲。”
% ~) F+ V6 Q$ @7 ?2 c. B
2 A. B6 R3 o, \ ) U* w& u7 G% z" G6 L' D/ m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几年里,像克拉克森这样的英国媒体人不在少数。早前任职BBC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之女卡萝尔也曾因为针对一名法国网球手发表种族歧视言论而被暂停出镜。法国98.5FM电台的评论称,这类直播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为吸引收视率常会故意语出惊人,而媒体则通常听之任之,因为在他们看来,主持人即使出言不逊,只要能提高收视率就对媒体有益。因此,这种现象在谈话类节目越来越流行的当今欧美电台、电视台屡见不鲜,且这类直播谈话节目通常都没有缓冲或补救的余地,一旦出事就不可收拾。
6 M+ b' ?. d6 q- T7 K) \& P- f+ m; C4 u7 w/ ^1 j/ ^5 ]
0 C5 e3 K& H! n" G9 l- m2 T) D: x《没教养的年轻人》一书的作者、英国社会问题学者欧文·琼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英国媒体人不断爆出这样的惊人之语,其实是因为他们将自身定位在了英国的中产阶级,而并没有兴趣真正关心大众。他说,英国的媒体人总体而言都在把自己的生活追求尺度向上流社会看齐,不仅自己是名校毕业,婚姻对象也不会选择工人阶级。琼斯说,这样的生活选择才让克拉克森这样阔绰的媒体人完全不理解罢工的发生。琼斯说,社会阶级差别的拉大,从上世纪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在英国变得更加明显。如今被看作是撒切尔主义继承者的卡梅伦更相信,只有中产阶级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至于那些选择罢工而不是工作的底层人民,是“懒惰和无知”。
+ I1 N$ ?( \) |! I$ U! r+ I: v! f V
/ F/ \5 _4 m! Q& ^
- R7 d2 N5 H5 N; B8 p/ r" n9 _1 G英国的绅士风度哪里去了. O4 [8 c) E* X) O; u* x. b5 V# ?
1 m1 v9 U% a1 ], X" u w$ _
9 P) P$ N# Q2 W“英国人现在对什么都很敏感和愤怒。”对于克拉克森事件,有不少英国媒体还将问题指向了英国人这种对“愤怒而愤怒”的心态。英国《旁观者》杂志称,克拉克森说了一些又傻又无聊又冒犯人的话,现在人人上推特,说他必须被解雇或逮捕或吊死、车裂、肢解。这些谁关心?群情激奋本身就已成为英国生活中让人受不了的一种常态,“我们正在变得比美国人还美国人”。英国“政治”网站文章说,英国人这种动不动就愤慨的现象是新的,它可能将我们变为一个缺乏幽默感、面无表情的机器人国度,对任何表达异常思想或残酷玩笑的人怒声指责。“我们需要重拾一些悠久的英国价值。对凡事都保持耐心、冷淡和永远的讽刺。它们是只有足够幸运的国家才能拥有的最伟大国民性。”9 W$ F% B) v8 e# G0 u: i/ U
2 S. U; l' V2 o* Q
2 D: @* c& k% q$ k
德国国际媒体研究所专家夫罗里扬·卢佩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民众这次对克拉克森的极度愤怒体现了当下英国社会的心态。英国一度是“欧洲的绅士”,无论是疯牛病,还是金融危机前期,都表现得很镇定。但欧元危机下,英国也不是“孤岛”,英伦岛屿也在慢慢下沉,危机已经超过英国人的底线,所以凡事都极其敏感,极易愤怒。(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