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 积分
- 5970
- 获赠鲜花
- 25 朵
- 个人财富
- 29577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2-2-28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读友们都知道,我不喜欢提及在多伦多开办的“怀乡书房”。因为报刊专栏是社会公器,作者不应该拿社会公器来宣传自己的店铺。
* d I4 p3 }5 y7 } l2 a2 h& p% q2 ^' ]$ f& [- \+ U3 k3 M
) d5 G0 U, z5 v今日,这个顾虑解除了,因为书店已结业。现在可以透过书店的15年历史,看看移民小区阅读现象的一些文化变迁。书店之所以结业,当然是业务不理想。很多人一接触到这问题,首先就想到是租金昂贵。其实怀乡书房遇到很好的业主,在号称“北美最大港式商场”裡,它的租金一直比市值低了一大截。这是因为业主岑先生是我的读友,愿意支持这项文化事业。岑先生辞世后,他的遗孀继续这番美意,可以说是人间有情的体现。 - y, g) S8 `# s' t' k
4 R% ?* g8 g% D! V5 b" e7 b生意走下坡之势无可挽回
5 Y" H& p# g% }: c `
. w: _4 P# C0 H5 p华裔移民小区的中文书店趋向没落,不是今天的事。多伦多以前有三家“三联书店”,数年前就关闭了两家。剩下的这一家,因为有公立图书馆光顾,相信是维持下来的塬因。伴随着两家三联结业,还有一些大陆移民开办的书店也陆续停办。 2 k+ I- n7 a# E& V7 Y9 U* C
5 ~, j- b+ V, x6 n3 d再加上怀乡亦关门了,多伦多剩下来的中文书店已寥寥无几。
- b+ x' T1 S7 ?2 _! o: q7 e
" M# E! v. `4 V
& I% d! R5 e1 R. W和十多年前一片荣景比较,多市中文书店衰落,有相当明显的阶段性。以怀乡书房来看,第一个打击是“911”事件。一个城市的阅读人口毕竟有限,但如果能吸引美国华人游客,阅读人口就可以扩大很多倍。 “911”之前,每逢周末或美国假期,旅游巴士载来美国华人,营业额就以倍数增加。游客是源头活水,“911”之后,美国海关安检严苛到经常令人不胜其烦地步,过境购物游客顿减,倚赖美国客的多伦多书店业务一蹶不振,直到现在仍恢復无望。这和沙士疫症的打击不一样。沙士肆虐期间,商场门可罗雀,书店生意可以日吃一蛋。但疫症一过,便復元如昔,何以美国游客不能回覆以前旧习,故燕重来?怕了海关也许只是塬因之一,另一塬因是第一代华裔移民老了,有些甚至走入历史,作了古人;土生土长的移民对读中文书刊没大兴趣,或者根本不懂中文,自然就不会过境买书。
% h% P1 _- E0 N& w, V! ]- d% J% Y
/ p3 }% w2 B8 m3 J; J- q以前,第一代移民有世代更迭,一代凋谢,有新一代从香港来补充,但近十年来,香港移民数目锐减,凋零或回流的人口日增,补充华人小区人口的是大陆移民。大陆移民虽然喜欢阅读,可是购书能力不高。: E9 ~ D- S8 D
+ O! ?; t" H4 U$ R" @ q阅读开支的预算问题/ H* e" b1 ?0 f7 h, u
/ I X; C h: U! Z' x
大陆移民阅读开支预算比较低,也许可以从报刊略见端倪:香港移民撑得起两份港报在加国的海外版;人数较逊的台湾移民也撑得起一份,大陆移民小区则始终只有免费报纸。当然,在书店门市的“前线观察”,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大陆移民一进书店,往往只是问:“有没有考驾照旳书”。偶尔拿起一本特价书问价,知道是一块钱就往往会嫌贵放下。
# p' `3 R; Q& j8 S. c8 g0 E有些看到封面后我们的标价,还会十分诧异说:“这不是人民币订价吗?”以前,我以为这是因为大陆移民初来乍到,大多数技术移民的经济条件不如香港移民,例如他们比较年轻,儿女还需要专人照顾,因而两夫妇只能一个外出就业,收入自然较低,待儿女长大了,情况就会好转。但等到今日,发觉这是阅读开支的预算问题,等于是书店的頽势不可能逆转,只好把它关闭。+ [0 n( ], e! I* B
希望我的观察结论是错的。只有主流社会的英文书店才能生存,移民小区中文书店先后消失,毕竟不是可喜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