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20|回复: 0

揭杨振宁情路:前妻后妻合影

[复制链接]

3968

主题

29

回帖

0

精华

论坛元老

积分
8029
获赠鲜花
31 朵
个人财富
39799 金币
注册时间
2012-2-26
发表于 2013-7-19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金房地产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2004年,82岁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28岁的硕士生翁帆结婚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译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叶中敏所著《人情物理杨振宁》一书,从他的父母亲说起,详述杨振宁的成长、求学、研究及得奖经过。除获诺贝尔奖外,也谈及他在科学界的其他成就。他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趣事也有披露,包括两次师生恋婚姻。 ) L5 z5 u* t% R) I1 z9 ^6 N
8 x1 _. S6 v: w0 g

1999年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去汕头大学考察,这是杨振宁、杜致礼与杨振宁后妻翁帆合影。 8 ^% Y7 h) b. l: X6 S0 V

4 I; R$ {7 _$ B9 x2 X9 l 5 A' C0 M' @+ `

' h& Q6 R- l6 A( x; `  h& d
1 q5 v" W) {4 W1 g7 ^! C7 D2 Q热恋让他把恩师忠告抛到脑后
6 B9 H1 v4 Q# ~) V7 S8 q
1 g- G+ Z/ a4 L4 L1950年初的某一天中午,杨振宁与同事如常到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忽然间,他看到了邻桌上一张似曾相识的、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面孔,而对方似乎也认出他来了,但又有点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于是他离座走了过去,对方也礼貌地站起来自我介绍,这一下,他清楚地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教课时中五班的女学生杜致礼吗? 杜致礼的父亲叫杜聿明,因为父亲的关系,她经常有机会接近蒋介石和宋美龄,宋美龄对致礼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很喜欢。
- a  P& \3 A, d0 `' ]" m/ P; t$ z8 o0 ]! y# R
1 f5 R/ ~2 i1 U" s$ p4 Q4 m  S: ~
1947年底,年仅十八岁的杜致礼决定到美国留学。她自小就喜爱音乐、艺术、文学,英文学得很好,赴美前,宋美龄亲自为她安排,让致礼入读她当年在美的母校、有名的卫斯理学院。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的中国餐馆中看到杜致礼时,她来美已两年多了。振宁与致礼师生异地重逢,一位是聪明俊朗、热情自信,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尘脱俗,感情的种子很快就在两人中间萌芽、开花,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每个周末都要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去和杜致礼约会。
- B& p4 a- T2 D& }( H( l  f: \+ ?9 f2 a. f0 l, g1 y/ P
早在到普林斯顿以前,杨振宁的老师费米教授曾经忠告他,就是普林斯顿名副其实是一座“象牙之塔”,与世隔绝,在那里面呆得太久,对思想、学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劝杨振宁在那里研究一两年后就转换到更开放、活跃的学术环境里去继续发展。可是,这时已陷入热恋中的杨振宁,为了方便和杜致礼见面,已经把恩师的这番“忠告”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 F, j, M% a8 ?1 \$ Y+ H
% _- y2 Y& R; p0 i: h  @7 ^' ]不多久,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举行婚礼。
" D; o+ N" U! E: h$ G7 t. s- v. n8 L) Y7 G
翌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杨振宁按照中国人传统,写信给父亲,请爷爷给孙子取个名字。杨武之老怀大慰之余,给这位杨家的“长子嫡孙”取名光诺。 ! d* y4 ^; m+ F
) n# E5 W4 y, o& a& x" C
在为孙儿取名“光诺”的时候,杨武之的的确确没有想到:就在数年之后,杨振宁果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人。 4 y6 o2 i! X; _7 E8 ]& @! E

* Q/ B8 U( Z7 K; w/ C' f/ T) R: ~6 `9 g; x
杨、李的合作关系好得令人妒忌 ; z  _* E# u" }( [0 ?
1950年与杜致礼结婚后,杨振宁继续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1952年被所长奥本海默聘为永久研究员。当时在这个一百多人的研究所里,只有二十位永久研究员,属于物理学的仅有五位,杨振宁是其中之一。 $ U; E3 M4 O) r2 q9 b4 I1 h% Y5 _

7 ~3 V0 e7 y3 g4 _' X4 P9 ~6 t2 o; H, W3 H+ r% V$ b6 _) }2 B7 B
1950年,李政道以一篇关于白矮星的天文物理论文也完成了博士课程,随即应聘去了加州柏克莱大学任教。一年后,李政道也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与杨振宁再度相聚。自此,两个人在学术上开始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多次发表联名文章,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些外国同事甚至开玩笑地说,杨、李的合作关系好得令人感到妒忌。
8 k- z( z, W6 L/ n# ~1956年的夏天,准确地说应该是1956年的6月22日,一项石破天惊的理论被提出来了,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一篇联名发表的文章《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中首次提出:θ和τ在衰变过程中出现不相等的宇称,是因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左和右其实是并不对称的。整个物理学界一下子都震动了,一些人大呼了不起,但更多的反应却是怀疑以至否定。1 U+ u" P0 o2 G8 @
理论的提出,需要通过实验的证明才能确认。这时,又一位杰出的华裔物理学家出现了。她是吴健雄女士。 吴健雄,是中国最早期的留美女学生之一。50年代起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和李政道是同事,和杨振宁也是好朋友。 % q8 i  J- W; [5 c/ D- m7 I

6 R" h8 |8 g0 f1 ?- p: P. h0 @0 v( A: y' Z' M- y, o! o
吴健雄在美国和华裔学者袁家骝结了婚。袁家骝的祖父,是民国时期“大总统”袁世凯,其父袁克文,是袁世凯的长子。' o8 L2 T# Y4 e8 D
在杨振宁、李政道文章发表的时候,吴健雄、袁家骝夫妇本已安排好一起到瑞士日内瓦度假及讲学,但看见两位好朋友提出了如此重要的理论,其他实验物理学家仍按兵不动,热情爽朗的吴健雄二话不说,马上取消外游计划,让丈夫一个人出发,自己留下来进行实验。如此经过数月的反复验证,大量数据有力地证明: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并不存在。杨振宁、李政道的假设是完全正确的! 2 `9 |4 [; x, Q, t

, W( |) f) ^- ~* r' |+ U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宇称守恒这一基本定律被推翻。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这段新闻。 " n( n  Z- H$ v
  G" u! }$ @4 B# d; o2 R
获诺奖成家喻户晓科学明星
2 v1 y9 w% D5 P4 C! H& g7 G5 C! c  _3 D  s6 E/ D8 |

" T2 H7 Q/ ?5 X/ s2 L9 k5 q3 Y4 S- @1957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共同获得。
" O! [( O/ e3 a这一公布,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头一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成了各大报章的头条新闻,杨振宁、李政道两人的照片登在报刊的封面上。一时间,杨振宁、李政道成了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颁奖典礼于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院大礼堂举行,诺贝尔奖章终于头一次落到了中国科学家的手上。
  Q) o2 `# j* k, {$ [
8 l" {) o$ w2 s+ X4 [4 c  R$ P  d3 e  P
在晚宴上,各获奖者都需要发表一篇简短的演说,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对杨振宁来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场合,更是一个不寻常的历史时刻,一般礼节性的致谢又怎能反映他此刻的激动心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杨振宁怀着复杂的心情,作了一篇充满历史感的、震撼人心的演说,其中他强调:“今天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些事情,我沉重地体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在不只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的共同产物。% v3 N9 i( Q% s, _5 b; y  J! y
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一方面将奉献我的工作给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4 X6 m5 N2 D3 q& k
杨振宁这一篇讲话,应该被形容为是一位中国科学家的良心宣言。在西方世界给予的巨大的物质奖励和荣誉成就面前,杨振宁并没有忘记他的祖国,更没有忘记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受过的苦难。他毫不犹疑地说:“我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 一般来说,讲这样一番话,需要有真正的良知和很大的勇气。而以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为荣这一点,在杨振宁的一生中从没有动摇和改变过。   f" v/ t; a( s2 a2 e# O

$ K1 d3 @0 i/ m( S0 T周总理特许约见邓稼先 , V: X5 i! H$ s2 I: Y  q4 n
7 M" n9 G8 o! s9 m) Y5 z$ z
# K2 `$ A" }& s9 E2 ]+ T0 x7 I
1971年8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杨振宁。当负责接待他的科协负责人征询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协助的时候,杨振宁拿出了一份名单,上面都是他希望见到的人。, l& d' |  C6 J* b
名单上的人大多数是知名的科学家、教授,要安排见面不难;惟独是排在名单第一位的名字,倒把接待人员难倒了。结果,名单急呈周恩来总理请示,周总理亲自指示?“安排见。”这个名字是:邓稼先,中国的两弹元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杨振宁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 }8 ^8 \( P: O0 h; l" h1 N9 K, A' P4 e, M7 Q9 \7 O. L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度大学取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那时,新中国刚告成立,邓稼先一毕业就立即乘船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协助建立物理研究所的工作。这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杨振宁和邓稼先之间失去了联络。直到有一天,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爆”出来了——1964年10月,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等西方大国则目瞪口呆。 & ?1 g$ _5 r7 ~5 Q1 \

+ R' G& |- B% D+ }6 j7 @- ]& Y4 ~( \4 E- R, ?4 r- @
仅仅事隔三年,1967年6月,中国又再试爆氢弹成功,西方大国的核威胁与核讹诈被打破。如同美国当年试制原子弹一样,中国从事这一秘密行动的科学家和研究基地所在地都是绝密的。但过不多久,美国情报部门已经搜集到及披露一些资料,在中国制造两弹的主要负责人名单中,邓稼先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其中。美国方面相信,邓稼先是其中一个在技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人物。 : }4 z3 f5 }* M, j# d. g
- u, d: }$ h3 v4 @# ^2 G  B

, g. G7 `3 r: c4 w$ B事实是,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5年,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已决定,中国要制造自己的原子弹。那时,中国连铀原料也还未找到,更不要说其他技术条件了,中国的原子弹事业是从找铀矿开始的。在这之后的十年时间中,邓稼先担任理论部主任,在北京西郊核武器研究所和青海省罗布泊沙漠实验基地,从零开始,领导进行有关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包括力学结构、材料状态、实验装置和爆炸过程……终于,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试爆成功,紧接着就是氢弹的研制。 6 T# [% O; M' Q" a6 q- z3 Z; G

, [% L+ S- ]* d
1 V0 r& A. ~0 t( g但是,就在氢弹设计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陷入大分化、大动乱之中。邓稼先在北京家中的夫人许鹿希被批斗,两个女儿被下放农村……这时的邓稼先,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安危,而是提出了“提前完成氢弹试验,向文化大革命献礼”的口号,晓以革命大义,果然正在准备武斗的两派群众都安静下来,放下武器,回到工作岗位上去继续工作。结果,中国氢弹在“文革”高潮中的1967年6月试制成功。
; O! v/ Q0 m, i" I, U
1 _. N: g% X& H3 E# C4 W) W

杨振宁:怀念前妻珍惜翁帆 ' k' z$ I( |: [9 E# H+ r

) X) i/ ^, g! z% c: e" W  A. h: ~: a- G0 ]7 g- o' B
2008年4月27日,郑州书市最亮的明星杨振宁教授在郑州一家五星级酒店举行了一场小规模的讲座。在名为“我的生平”的讲座上,杨振宁教授用大量优美的诗歌和感性的语言讲述起了自己的人生以及情感,他还首次披露了和妻子翁帆从相识到相知的细节。
$ u+ B: F2 u/ D% c/ T惊喜:杨振宁不讲物理讲人生
4 R% W% B* {& k' u& q" r
2 j- G1 s# N; Q6 ^% S  {  k0 D( R, P# U0 I
昨日10点半,杨振宁准时出现,他穿着一件蓝色的衬衣,气色很好,虽然昨日的讲座是三联书店专为宣传其新书《曙光集》而做,但这本书的编译者翁帆却并未现身。既便如此,杨振宁也在讲述中不断地说出那句著名的口头禅“翁帆和我……”听众之前一直以为是一场物理学学术讲座,哪知杨振宁却自报讲座题目为“我的生平”,“我这一生参加过上千次讲座,但今天我不讲物理讲人生,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杨振宁的讲座也颇为时尚化,他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照片,以珍贵的图片一次次提起听众的兴趣。
2 r" y3 t! h. k/ h0 a- r9 j: V8 U 160.CA
* K8 y; I/ F, D2 n" H+ e: `3 m2 q- u浪漫:诗词歌赋频挂嘴边 * l1 D0 w- S1 y
5 Q7 H# k* Z* f3 V; ^' K
在整个讲座中,穿插了许多杨振宁喜欢的中外诗歌,显示了这位科学家血液里的浪漫情怀。当谈到自己小时候在厦门度过的童年时,杨振宁称他在厦门第一次看到香蕉和菠萝,第一次知道如何使用马桶,“那段岁月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在谈到自己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时,杨振宁又在现场背诵了西南联大的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我现在希望把它改成,千秋耻、既正雪、中兴业、需人杰”。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杨振宁引用了莎士比亚的《ASYOULIKEIT》,并用英文朗诵了其中的片段,赢得满堂喝彩。杨振宁讲座的语言也极其感性和诗意,回顾自己最初的物理研究,他甚至用了“当年艰苦的生活决定了我对物理学所有的爱与憎”这样文学化的语言。
  Z$ f$ U8 q% F2 u9 s+ |# c& k* q  I" r3 Y7 Y: o5 L% o
沉重:对前妻充满怀念
6 @% q$ ]7 O4 g( p* X( }9 B$ c. ^ 讲座的高潮,是杨振宁主动讲述自己的情感生活。此时,他背后的荧幕上出现了一张身着旗袍的大家闺秀的照片。大家纷纷猜测,这位美女究竟是谁呢?杨振宁平静地开始讲述,“我有个学生叫杜致礼,她那一个班的学生,后来还有写《红岩》的罗广斌、作家宗璞等。1949年,我在一家酒店碰到了杜致礼。1950年8月我们就结婚了。但是在她75岁时,她得了一场很长的病,最后去世了。”虽然语言平静,但是杨振宁的表情还是出现了少有的沉重,会场里也因为他的沉重变得鸦雀无声。“我和杜致礼生了三个子女,”杨振宁继续开始讲述,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小男孩和爱因斯坦的照片。杨振宁的脸上有了光亮:“这个小男孩就是我的大儿子,我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也在那里。有一天在院子里碰到爱因斯坦,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 w: i- k4 ~; T0 v, V1 U+ A+ `% X" ?0 {+ U# w7 U# b; X7 O! [; J- L" t
温情:披露和翁帆交往细节 9 o2 t( H& l' E0 E7 O/ A
. R; @4 _* Z% N- {  H1 y" N# E
在谈到自己1982年之后在香港的人生时,杨振宁说,1999年对他的人生来说,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我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考察,当时学校派了一个叫翁帆的小女孩来给我们当向导,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小女孩十分可爱。 8 R% v4 _8 Q* l9 G
* t5 Y% o3 h; t
3 G$ \' H+ x0 t* x
”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张当年翁帆陪同杨振宁、杜致礼夫妇考察后的合影,照片上的翁帆化着浓妆,一脸稚气。“回去后,我们有了一些断断续续的联系,主要是圣诞节大家邮寄卡片之类的。2004年初的元旦,我当时已经在香港了,我收到了翁帆寄过来的一张贺年卡。于是,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后来,她到香港来看我。再后来,我们就结婚了。”杨振宁用平静地语气叙述着,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他第一次公开披露和翁帆交往的细节。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张翁帆站在海边的照片,杨振宁的语气里充满了温情:“这张照片是2004年,我在香港第一次看到翁帆时给她拍摄的。”而随后,杨振宁还在现场播放了他和翁帆的婚纱照以及两人的旅游照片。+ E" V( f+ t, D

0 Z" {# x0 t3 [, N( R. A! v总结: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圆" o% z( N8 L+ ~
9 T) _, ?. {- F% m" _) _# q4 W
在讲座的最后,杨振宁说他很喜欢莎士比亚的《ASYOULIKEIT》的第七幕,“返回童年、返回茫然、无牙齿、无眼睛、无味觉。幸运的是,我现在还是有牙齿、有眼睛、有味觉……”杨振宁幽默的谈吐引来现场一片笑声。随后,杨振宁用他最喜欢的诗人T.S.ELIOT的一句诗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只见杨振宁用英文念道“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杨振宁再用中文念道“我们将不断寻索,寻索会让我们回到终点,以此第一次认识我们自己的所在”。杨振宁语音刚落,他手指轻轻一点,背后的荧幕上出现了一个挥洒出来的圆圈,他指着这个圆圈说:“这就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走到现在,已经画了一个圆。” % O) }- |2 h  {' {) Y3 v6 y
* X" b: E% _( m8 I9 g8 ]7 |- H
谈前妻:58年前的师生恋 # ?3 U" Y3 s2 ]1 F5 o7 l$ @
: `. H7 P" f9 H" K" J
杨振宁昨天在展示同李政道的合影时开玩笑说,他那个时候很瘦,大概只有100磅,体重增加是结婚以后的事情。; Y/ b0 e1 Z/ R8 h* w: s; l
而这一切都与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有关。杨振宁和杜致礼是标准的师生恋,杜致礼是杨振宁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的学生。不过据杨振宁讲,杜致礼在当时他教的30个学生中,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他甚至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更谈不上产生爱意。突变发生在1949年的一次重逢之后。那是在美国一家中国餐馆的聚会上,师生两人相遇了。离西南联大一别已经好几年,杜致礼那清新的气息给了杨振宁极大的好感,“套用香港话说,我们很快就"拍拖"了。1950年8月我们就结婚了。”从相恋到结婚,时间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 a3 e' I/ a6 J& J7 ~5 l0 e# Z! u3 P( a$ b! s  \
+ @. w$ o$ p" O8 p: H% N) {) ~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了3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她陪伴了我53年,直到2003年她75岁的时候因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去世。”不过,杜致礼却见过丈夫的第二任妻子翁帆,并对翁帆表示满意。
4 y( @& b# v! ^8 G3 W) Q8 c( l6 G$ N: }5 O. k9 ~
谈翁帆:遇见她是历史性事件 5 h, d9 i/ O5 d
杜致礼见到翁帆那次,也是杨振宁第一次和翁帆见面。“那是1999年在汕头大学的学术会议上,学校派了一批一年级的同学来作客人的向导,这里面就有翁帆。这是历史性的事件。”杨振宁昨天强调,那次见面,“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女孩子很好。”而事实上,因为有杜致礼,杨振宁5年后才会下定决心和翁帆结婚。
- g& w% x6 Y3 O" G( N
! s0 o& [% c9 A' a9 }: \3 \2 u% g/ q) w$ s9 j1 k2 N
汕头一别后,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彻底感动了还处于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我收到贺年片之后,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来香港看我。”几个月后,“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消息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R  u1 S/ |7 ?
他握着翁帆的手还是那么有力 $ U2 c2 ~. v7 Z7 {% K* L$ T
5 g- h( W. S. ?2 B" o. j

" D5 H: v0 T( e8 d9 L( Q- s) O3年多来,科学家杨振宁似乎成了一个娱乐人物,因为他娶了比他小56岁的翁帆。而杨振宁呢,也真的给了许多媒体做新闻的机会,这3年来,他在每一次公共场合现身,都会带着翁帆,两人十指紧扣,脉脉对视,媒体称之为“秀恩爱”。在长篇累牍的“秀恩爱”的报道之后,杨振宁依然显示着他对翁帆的爱,他总是很认真地谈到翁帆,谈到他们的爱情,也谈到当他“不在”后对翁帆的安排。3年了,杨振宁的认真没有丝毫改变,在全国书市上,他握住翁帆的那只手,还是那么有力,他看翁帆的眼神,还是那么含情。  [7 F. {! S; B. n
于是,杨振宁的“秀恩爱”就比许多明星多了不少真性情。对于一个86岁的老人,一个将人生看得很透彻的老人来说,这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炫耀,没有任何的名利,甚至于可以说没有任何的目的。在众多“老夫少妻”的八卦调侃中,杨振宁无疑被曲解了。但是这个被曲解了的杨振宁,却执拗地要表达他的心情。在前天他牵着翁帆走进全国书市展馆的那一刻,笔者亲眼看到了他浑身散发着的真性情。他要毫无保留地告诉人们,他和翁帆结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4, 2025-4-15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